网站导航

万向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万向新闻资讯 >
“浙里”科学家故事㉓丨袁承业:没有ta可能就提取不出铀
时间:2023-06-29 05:58 点击次数:160

  在百年的科技奋斗史中,浙江英才辈出,灿若繁星,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浙里”熠熠闪光。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省科协启动开展“打造科学家群落,弘扬科学家精神”行动,开展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试点工作。本号特推出“‘浙里’科学家故事”专栏,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通过摘录、转载和整理等方式,全方面呈现一批近代浙籍或在浙江工作过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引导全省科技工作者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凝聚力量。

  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对此次入选的科学家进行严格的筛选、审核和把关,不少科学家的故事是他们亲自进行整理的,衷心表示感谢!

  铀是核工业的“下锅米”,生产核燃料,就是使用合适的萃取剂把铀矿石中含量仅为0.72%的铀-235分离出来。可以说,合适的萃取剂是形成高浓度铀的“钥匙”。

  为找到这把“钥匙”,一位有机化学家临危受命,在“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强烈理想信念支撑下,他毅然转变研究方向,参与组建并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试验过程中这道重要难题。他就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开创者、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

  1924年,袁承业出生于浙江上虞小越镇。父亲袁开基曾赴美留学,获得维基尼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南京任职。父亲为他取名“承业”,意为“子承父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承业一家被迫南下,辗转广州、桂林、贵阳、重庆多地,最后落脚在四川。袁承业在四川三台高级中学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

  袁承业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下对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东北大学化学系。不过由于父亲认为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课,而当时的大学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并不支持他学化学。袁承业又重新参加了考试,选择了当时难度最大的经济系,同样以优异成绩被顺利录取。

  战火纷飞下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家庭陷入经济困难,加上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袁承业在读了一年经济系后无奈退学回家。

  期间全家仅靠父亲一人收入艰难维持,为了改善生活,袁承业和家人开启了制造硬脂酸的副业。硬脂酸在当时是蜡纸、香皂、雪花膏的主要原料,需要从牛油里提取。在父亲的技术指导下,袁承业和一名雇员组成了仅有3人的“化工厂”。他们在简陋条件下开展了长达两年的生产工作,这段经历进一步培养了袁承业对实用化学领域的兴趣。

  1944年,袁承业听从父亲建议,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学习药物化学专业,正式走进有机化学世界。

  大学毕业后,袁承业先后在上海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上海人民制药公司任职,负责磺胺、青霉素等药物的生产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春风吹向了上海的各行各业,袁承业所在的制药行业也根据政策要求优先生产能解决劳动人民疾病痛苦的各类药品。

  亲眼目睹身边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变让袁承业感慨万千,身边人的帮助与指导也让袁承业对的认识不断加深,并逐渐由感兴趣变为热爱。1951年3月,袁承业在他的《入党志愿书》中这样写道:“在解放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确实体会到,中国的革命必须要有的领导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与胜利。”

  1951年7月,袁承业作为我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苏联留学。他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从事抗癌药的研究,并于1955年获科学副博士学位。

  在苏联的四年学习生活中,袁承业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主动学习了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及主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这段学习经历让袁承业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深切体会到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搞好科学技术工作。

  “员不仅是个光荣的称号,他负有改造世界的光荣使命,我要争取做个优秀的员,名副其实的红色专家。”他说。

  1956年,毕业归国的袁承业几经周折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先后组建并领导了多肽合成、电离辐射化学防护药物和防毒浸渍剂等研究课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成功试爆,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为了这一天,无数科技工作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这其中就包括袁承业的付出。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我国在进口和仿制苏式武器的同时,开始着手尖端武器的研制和常规武器的改进工作。1954年秋,周恩来获悉地质部一支勘探队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花山瑶族乡的西法山上发现了铀矿,他非常重视,立即和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带着样品,报告给了毛主席,随即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原子能研究工作急需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袁承业认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他立刻暂停手头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变研究方向,投身我国研制事业,建立和领导了核燃料萃取研究组,承担起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

  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曾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在袁承业带领下,研究团队辗转全国各地,从东北到内蒙古,从云贵高原到甘肃戈壁,他们在矿山、工厂里不停地进行萃取法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胜利完成任务,成功制造出新型的中性磷萃取剂P350和P311。尤其是P350,它的铀、钍分离系数比国外常用的萃取剂TBP高80倍,许多技术指标均高于TBP,被用于铀、钍分离。

  袁承业研究的萃取剂不仅类型齐全,而且品种系列化,后来都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源源不断地满足了我国核燃料生产的需要。他也因此于198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与证书。

  袁承业常对青年科学家说:“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个人兴趣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他多次转换科研方向,始终为国家需要服务。

  进入70年代,袁承业继续深耕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他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为我国三大资源(包头的稀土、金川的镍钴和贵金属、攀枝花的钒钛)的综合利用作出重大贡献。他使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袁承业还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氨基膦酸的不对称合成、官能团化膦酸的酶催化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颇有建树的研究成果。

  1997年,袁承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了院士以后,可以不受退休年龄的限制,可以继续工作,带研究生。”在袁承业看来,这是当上院士后最令他欣慰的事。

  2005年6月,81岁高龄的袁承业随中组部组织的“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踏上贵州考察之旅,他说:“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义不容辞。”

  在贵州,袁承业每天不辞辛苦,上矿山、下车间、与干部职工座谈研讨,事事亲力亲为。常常中午匆匆忙忙吃一口饭,顾不上休息,下午又继续到另一个企业考察指导。“我来就是要到厂矿多跑跑、多看看,尽我所学,多留一点东西在这里。”质朴的话语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袁承业院士九十华诞暨学术报告会上,他深情地说:“我一生的工作都在有机所。我在有机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中学会了基本的做人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过去取得的成果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能归功于个人的行为,所取得的成果同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虽然已经90岁,但是还要继续努力,为党和国家工作。”

  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22名,并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等国家级奖励。

  2018年1月9日晚,袁承业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4岁。送别袁承业那天,人们为他挂起挽联“萃取磷化升蘑云惠神州,赤诚报国功在千秋;励精图治润桃李泽后学,风范永存薪火相传”。这是袁承业一生追逐科学与真理旅程的缩影,也是他科技报国拳拳赤子心的真实写照。

  [1]禾地. 这块石头不普通!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OL].中核集团,

  [3]何超群、许文豹. 一片丹心为化学——访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N]. 绍兴日报,2016.7.28.

  [4]许琦敏. 94岁“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辞世:国家的需要,就是我责任[N]. 文汇报,2018.1.11.

  [7]上海有机所举办袁承业、戴立信院士九十华诞庆贺会暨学术报告会[OL].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14.10.11.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万向娱乐

Copyright © 2027 万向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