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万向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万向新闻资讯 >
自榨油不能吃?农村人吃了大半辈子真的有问题吗?
时间:2023-06-17 07:57 点击次数:176

  一大早,刘先生父子俩又吵了起来,起因是父亲托人从老家带回了一桶自榨油。刘先生的父亲今年62岁,是农民,吃自己花生榨的油吃了一辈子,现在他年纪也上来了,被儿子接到城里养老。

  城里样样都好,刘父就是吃得不习惯,尤其是油,他总觉得超市里的桶装油没有以前吃的花生油那种香气,查了之后还是发现那些油都是“化学合成”的,更是担心了,于是就托人从老家带了自榨油过来。

  压榨油,是需要借助机械外力作用,把油脂从油料种子中挤压出来。这种方法虽保留了油脂天然的营养成分,但出油率较低,压榨残渣中仍然会残留相当一部分油。

  浸出油,是利用有机溶剂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再通过加热汽提法脱除油脂中溶剂,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的产油方法之一。

  但是,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得到的油都只是原油,不可以直接食用的。市面上销售的精制油都要经过进一步精炼处理,去除油料中的杂质,达到各级油品的标准,才能食用。

  浸出油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新工艺产品,常被人视为可能残留化学物质,经常吃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浸出油、压榨油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浸出油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油脂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物理的溶解操作,并不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使用的提取溶剂都是食品级的,经过重金属脱除处理,铅、砷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都低于亿万分之一。只要符合食用油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食用油就是安全的。

  食用油安全让消费者忧心忡忡,有人觉得自榨油,安全无添加,新鲜又营养,看着更健康、安全。然而,自己压榨的食用油,没有经过脱酸、脱胶、脱色、脱臭等工艺,说白了就是“原油”,当中可能含有黄曲霉素等致癌物或其他杂质,长期食用反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黄曲霉素被世卫列为一级致癌物,容易藏在发霉的花生当中。这时候有人可能会想,“既然容易藏在发霉的花生中,那我把发霉的挑出来不就好了吗!”。其实不一定就能挑得出来,因为有些花生虽然外表完好,但是内部却早已变质,肉眼无法发现。

  上海电视台《名医话养生》栏目,就用自榨油进行了一项实验。节目组精选了颗粒饱满的花生放入家用榨油机中榨油,再将这些“自榨油”样品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整个过程亲手操作的压榨油还是查出了黄曲霉素。

  而对比自榨油,工业化生产食用油规范生产,经过一系列脱胶、脱色、脱臭精炼加工之后,黄曲霉毒素含量会显著降低以达到国家标准。

  “一分钱一分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买油挑贵的,绝对“没毛病”。其实选购食用油,只需要记住这三个要领就好:

  在油的外包装上,生产企业必须标明产品原料生产国以及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原料,必须标明生产工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若没有标注这些特别说明,证明并非按规范生产。

  可以在日光或灯光下观察食用油的成色,高品质食用油应透明而不浑浊,无悬浮物和沉淀物,透光性较好,颜色一般以浅色为优。

  等级是根据精炼的程度把植物油分级。一级二级等级的油,精炼程度比较高,含杂质少,油比较清亮,烹调油烟少,比较适合爆炒、油炸。三四级等级的油,精炼程度低,杂质多,好处是保留了较多营养成分,更适合凉拌、短时间烹饪。

  “吃油”是人体维持生命健康重要的物质能源之一。针对不同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油。

  动物肉中本身就含有大量脂肪,经常吃肉的人,可适当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如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等。

  肉吃得比较少的人,偶尔可用动物油烹饪,如猪板油炒菜、炖煮肉汤的浮油,可捞出用来煮水瓜、冬瓜等。

  血脂高的人,应控制油脂摄入,尤其是花生油、玉米油,要减少摄入量,日常饮食以清淡少油为主。

  心脏病患者应优先选择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茶籽油,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等。

  不管是哪一品种的油,根据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都要控制在25—30g左右。另外,最好要经常换着吃不同脂肪酸比例构成的油,如经常吃花生油、大豆油,偶尔应换成菜籽油,或玉米油等品种油,让身体吸收不同的营养成分。

  大家无需太纠结购买压榨油,还是浸出油,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种就好,只要是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任何一个等级的油品,都是安全,可放心食用。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万向娱乐

Copyright © 2027 万向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